离子污染精准定性及定量测试指南及案例分析
您知道吗?电子产品60%以上的意外失效,竟源于肉眼看不见的“隐形杀手”——当工程师们反复排查电路设计却找不出原因的“幽灵故障”,往往源自线路板上残留的微量卤素离子或有机酸等离子型污染物。更惊人的是,因徒手接触所转移至电路板表面的手汗中的盐分,足以在潮湿环境下引发堪比癌细胞扩散的“电化学迁移”失效。

一、离子污染物怎么来的?有哪些类型?
- 阴离子,如氟离子,氯离子,硫酸根,硝酸根等;
- 弱有机酸,如甲酸,乙酸,琥珀酸,己二酸等;
- 阳离子,如钠离子,钾离子,铵根离子,镁离子等。
- 工艺残留:电镀液、助焊剂等化学物质残留在PCB表面;
- 环境因素:来自存放或使用环境中沉降或吸附的污染物;
- 材料老化:封装等聚合物材料析出离子。
二、如何精准测试离子污染物?

测试方法按照IPC-TM-650 2.3.28B,使用75%IPA水溶液作为提取液,80℃水浴加热1小时后,取提取液进样测试,判断标准参考IPC-CH-65B。
测试后,我们以故障品的阴离子色谱图为例展示结果,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,本次测试共识别到10种阴离子和弱有机酸,其中溴离子,琥珀酸和己二酸超过标准限值5倍以上。

综上所述,离子色谱法能够精准的获得产品表面的离子污染数据,包含离子种类和离子含量,从而帮助查找污染物的来源,或者评价残留物的风险水平。
三、ZESTRON R&S分析服务:污染物分析

除了离子色谱法,离子污染物的测试及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常用手段:
- 依据IPC-TM-650 2.3.25。
- 提取污染物,实现0.01 – 30 μg/cm²范围内的总离子污染度定量测试。
- 探测助焊剂活性剂残留的成像技术,即使是极低的数量。
- 探测来自助焊剂的活性剂残留,以此鉴别附着力问题或漏电流路径。
- 提取局部位置的离子污染物,为进一步离子色谱分析做制样准备。
- 通过直接分析局部污染物提取液的漏电流水平,衡量局部的离子污染程度及风险。
- 模拟高温高湿极端环境,捕捉绝缘电阻异常波动。
- 5 V < U < 3000 V,根据要求的温度和湿度条件。
污染物风险评估及湿度环境耐受性材料和工艺的选择。 - 提前预警潜在失效风险。